夏祈,字商霖,江西贵溪人。
夏祈在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高中举人,后通过吏部的选拔,被任命为贵州安顺州知州。安顺州地处偏远,境内多为土司苗民,治理起来很是困难。前任知州,因为性格软弱,权力全部被当地的张姓土司抢去了,该知州成为一个盖印的工具。后来,张姓土司干脆把知州大印都拿走了,该知州对此却毫无办法。见到这种情形,布政司对知州很不满意,便将其革职查办。
夏祈面对上任留下的烂摊子,并没有气馁,他坚持宽以待民、严以律己的为政原则,尊重安顺州的民风民俗,不拘泥于文条律令,因地制宜地治理安顺州。他一心为民的诚意和真挚被当地苗民看在眼里,他们为有此父母官而感到庆幸。张姓土司亦是被夏祈的气度所折服,于是主动将安顺州的知州大印还了回来。
安顺州土地贫瘠,产出的粮食极为有限,每年到了交粮税的时候,百姓们穷尽所有,也不够缴纳粮税,只能哀号不已。夏祈上奏朝廷,指出安顺州的现实困境,希望用安顺的特产布匹,来代替粮税,朝廷经过讨论,批准可行。此后,缴纳布匹成了安顺州的固定惯例,百姓们再也不用去缴纳粮食,他们也因此重重地缓了一口气。
因政绩卓越,夏祈升任淮安府同知。淮安当地有皇亲国戚,仗着自己的身份,肆意掠夺百姓的财产,不仅如此,还诬告百姓有不轨行为,将其打入大牢。夏祈接手案件后,立刻展开了细致周密的调查,发现原来是皇亲国戚诬告百姓,于是不顾皇亲国戚的背景,按照大明律进行了审判。淮安府上下见到夏祈秉公执法,毫无私心,敬畏不已,整个官场的风气都有所好转。
后来,夏祈因年岁过高,便请求致仕归家。当时的太子詹事彭彦很欣赏夏祈的为官精神,极力挽留他,夏祈则说道:“《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我一直想要追求的人生境界。现在我的官已经足够大了,是时候回家休养了。”彭彦听到夏祈的回答,感慨不已,说道:“君过人远矣。”夏祈归乡时,行李萧然,别无长物,《贵溪县志》称他“清操高节,有渊明风”。
来源:江西省纪委省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