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学校的长远发展,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当前全院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培养对象
“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含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以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
二、培养内容
(一)工作目标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骨干和共青团干部(以下简称学员),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工作本领,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努力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主要课程
1、理论学习。每年组织学员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等为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2、理论研讨。以各级团校为主要依托,举办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等重要课题进行教育培训和研讨,着力增强学员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本领。
3、参观考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员到企业、社区、农村和兄弟院校进行参观考察和学习交流,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其它高校的工作情况,并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开展专项的课题调研,提交调查报告。
4、素质拓展训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训练体验活动,帮助学员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5、实践锻炼。每年组织学员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基层实践锻炼。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生活体验、参观考察等活动,增加学员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6、志愿服务。组织学员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通过在校园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参加扶危济困、支教支学、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增强学员的社会责任感。
7、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学员在培养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提高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8、体育锻炼。每期课程开课时间内,组织学员每天进行集体晨练。
(三)工作格局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有关要求,构建院、学科部、班三级培养的工作格局,分工负责,分层实施培训工程。院团委利用“业余团校”和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每年培养在校生的2%以上的青年骨干,并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导师辅导、评价考核等机制。各学科部团总支参照这一模式,每年对本单位主要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学科部学生的2%。
三、工作保障
1、组织分工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工作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由团委书记书记牵头、团委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共同实施。团委书记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组织与宣传部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进度安排和督促落实;权益与素质拓展部负责工程对外联络、阵地建设。
各学科部团总支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领导决策、议事协调、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和活动,推进各类青年骨干的培养。
2、导师团建立
我们将邀请学校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团学干部、青年教师等,组成相对稳定的专家导师团,负责学校的课程讲授。
3、机制建设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一是要通过规范培养时限、科学安排内容等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二是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切实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帮助。三是各级团组织要探索完善定期向党政和用人单位举荐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积极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后续人才培养、推荐工作。四是健全表彰机制,通过各类评选活动,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
附件1、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2、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团校机构设置
共青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