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人物专访

一抹微笑,一片璀璨的天空——记人文学科部新闻系教师郑贵兰

发布时间:2009-05-04 点击量:

对郑贵兰老师的采访是在她的寝室里进行的,没有普通女生华丽的装饰,看到的只是书架上满满一排的新闻专业书籍。或许正是因为这一份对新闻的热爱,对真知的追求,才让郑贵兰老师有了一大批喜爱她的学生,有了一段不长但丰富多彩的教师生涯。

杏坛新兵,文海老将

凡是听过郑老师课的同学,绝大部分都会为其优雅的谈吐与精辟的思想所吸引。所以几乎很少有人会相信,郑贵兰老师的教师生涯到目前为止,竟然只有短短的一年零几个月。她的妙语连珠,她的博闻强识,诸如此类,凡“老将”之风度均可在她身上显现。

郑老师湘潭大学研究生毕业,于2007年至我院任新闻专业老师。提起这次影响深远的转变,郑老师悄悄地透露给我,儿时的她由于家庭的影响,希望能成为一位教师。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又使她无限地向往新闻记者的风光。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岁月洗去了那份青涩,她猛然意识到,讲台原来比编辑部更加适合自己。数次抉择,郑老师对最后的选择感到由衷的欣慰。

虽然没能拿着笔捕捉社会热点,虽然没能举起话筒对话时代精英,但郑老师对于新闻的那一份热情却始终没有减退过。当问到她的阅读习惯时,郑老师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新闻。”“我每天都会看很多新闻,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这是因为她在教新闻吗?“不不不--”当我把这个问题提出后,她很自然地回答道。“哪怕我没有在教书,哪怕我跟新闻专业没有任何关系,我也希望每天都能阅读报纸,每天都能了解到最新发生的事件。这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做的一件事情了。”不禁钦佩,正是由于这样发自内心的向往,发自内心的钟爱,郑老师才会有从中文转到新闻的决心,才能将身心都投入到新闻的教学当中,才拥有就今天这般能感染每个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微笑,对生活微笑

说起对郑老师的印象,那标志性的微笑是不得不提的。无论在何处,暖如春风的微笑总是给人以温馨与宽慰。

“那您是为了迎合学生才选择笑对学生吗?”我的问题有些尖锐。“性格使然。”郑老师不假思索。“我喜欢快乐自在的生活,我从不是个完美主义者,我也从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与束缚。”这让我多少有些惊讶,“另外,我的确喜欢着我的学生。”她补充道。的确,要在学生面前一直保持着微笑并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学生,那每天都要强颜欢笑面对学生们,你想,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她娓娓道来的解释并不激昂,还是那样轻松自然。也许只有这样会对生活微笑的人,才能将微笑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郑老师喜欢学生,或者说她喜欢着这群与她年龄相差无几的弟弟妹妹们。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位年轻的郑老师,我们投去了欣喜,惊奇甚至怀疑的目光。过了那么久,的确有几位同学私底下与郑老师聊过。在与大家的沟通中,她会扮演悄悄话的倾听者,小秘密的保护者,坏情绪的抵抗者,好心情的分享者……也许她自己之前也没有想到,在同学们的心中,她可以拥有如此与众不同的地位,“与学生课堂下的交流应更像是朋友。我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指导甚至批评教育,大家都有自己的心事,个性,想法,只有站在一个同等的地位,真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才能让人愿意与你沟通,就自己而言,才能让沟通更有乐趣,更好进行。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并不是个痛苦的任务。”

我的课堂我做主

没有什么奋笔疾书的笔记,不需要随身携带厚重深奥的书籍,看不到正襟危坐的学子,听不见言辞苛厉的训斥,这还是课堂吗?是的,这就是郑贵兰老师与众不同并与时俱进的大课堂。

在郑老师的课堂上,你首先会为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量之大而惊叹。我想很多人会十分佩服郑老师的备课功力,我也很困惑地询问起这件事情,给予如此之多的信息而且绝大部分都来自课外,她要花多少时间来备课呢?郑老师会心一笑:“这个问题之前也有人问过,其实这并不需要特意地花什么时间。在每天的生活中,我都会通过阅读大量报纸或通过别的一些渠道来了解新闻,搜集信息。而作为专业学新闻的,在阅读时我已经会习惯性地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它们。这些报刊、信息自然也就成了我的备课本了。”

把工作融入爱好,把学问当作兴趣是郑老师的“工作利器”,而她的另一个课堂“秘密武器”就更要花些工夫了。

一位前辈说过:“学会怎样学习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这一被后人所推崇的至理名言似乎被郑老师理解的尤为深刻。

一门业务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若只是照本宣科,那所教出的学生必然也只会依样画瓢。面对这个颇有难度的问题,郑老师谈的饶有兴致:“如果我每次都把问题的答案简单地交付与你们,那你们手里的就只有这一个答案了。所以当我每次打算给你们一个问题前,我都会自己把这个问题仔细地探究一次。然后在大家思考过后,再与大家讲述我解决这个问题时的具体过程。同学们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知道了解决一个问题时应该从哪里入手,至哪里结束。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过程才更应该重视。”这就是她的课堂,她的方式。这就是生活于朴素,授课于精髓的她。

采访的最后,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我问到了关于自己专业与大学生活的问题。郑老师捋捋头发,依旧微笑着。她认为无论是专业需求还是自身需求,大家都应该多了解新闻,多了解生活,多了解我们的社会。“并不是每一个同学最后都会成为记者,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一些具体知识的获得。大学就是这样一个能帮助你提升个人素质的大课堂。”

对于同学们,她没有过多的苛刻,“我希望我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新闻行业与否,都一定要做个有良知,有原则的人。”朴素的话语,包含了郑老师最为殷切的期望与要求。

(人文学科部 汤尚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