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毛泽东同志为了激励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诗句如今更像一句充满商业气息的广告语。盘桓在山脊的八达岭长城上,游人也形同一条长龙,仿佛长城在缓缓地移动,这样的景象到是为长城增添了一份动感。就是不知道拥挤其中的人此刻有没有心情欣赏这壮观的景象。
夏日的暑气刚退去,正又赶上“十一”国庆和传统的“中秋”佳节两节同庆,八天的长假国人纷纷外出旅游,于是我们又在新闻看到了全国上下各旅游景点人山人海的景象。
人们出游旅行无非是想放松身心,享受与家人朋友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放下生活中的压力去拥抱自然。简单的愿望在如此众多的人数压力下就变得不简单了。景区交通拥堵,在各种排队购票,排队上厕所,排队吃饭中消磨了出游者的好心情。很大程度上此种旅游总有一种跟风的嫌疑。在我看来旅行的目的地必是自己向往已久的圣地,可能这也和身份有关,学生没有收入,旅行可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一旦有机会必定精心准备,就如穆斯林向往心中的圣城一样虔诚,像是一次朝圣一次探险。
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记得高中时有一个同学曾说想骑自行车去西藏,当时觉得他太天真了,不知道天高地厚,或是随口说说的。没想到今年暑假他的空间就更新了一系列的青藏高原的照片,其中一张就是他举着自行车站在布达拉宫前,此情此景让我羡慕加惊叹。一路上他收获到的勇气与坚定,感受到的纯朴与真挚要比坐着飞机揣着钱包去真切的多。
旅者与游客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后者是商业化的产物,真正适合旅行的地方越来越少。很多所谓名胜都不值一去。初到南昌本想去看看远近闻名的“滕王阁”,可是听好友说里面竟然装了电梯,顿时感觉心凉了半截,至今都没去看过。旅游如同躺在饭店标准间里看纪录片,淡而无味。太多的人为干预让古迹没有了它原来的风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沧桑感。曾有一位记者带一位来自以色列的摄影师参观居庸关长城,没想到这位犹太人连下车的情绪都没有,反问记者:“你们的长城怎么比好莱坞摄影棚还新呀!”由此可见旅游业对文化古迹的破坏。
旅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历史,文化的交流,商业化之下成了人与钱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