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校园评论  >  正文

校园评论

影评那点事儿

发布时间:2013-03-20 点击量:

最近举行了被誉为全球电影风向标的奥斯卡颁奖盛典。且不论得奖的李安是不是实至名归,未获奖的斯皮尔伯格是否理所应当败北,一部电影的好坏都不是仅靠奥斯卡那一帮评委一锤定音。

网民们的创造力如同海水不可斗量,就在奥斯卡前夜也顺势颁了个“金酸梅奖”给各大“公认之烂片”,《暮色4》不幸摘得数项头奖。信息爆炸的科技时代,人人在网上有发言权。于是每部电影公映,参差不齐的影评也铺天盖地而来。所以连看什么影评都需要技巧了,得甄别出比较靠谱的影评给自个参考,别让差影评让我们错过了一部好电影,假影评骚动了自己的荷包。

写影评是个耗脑力的技术活。我认为好的影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观影之前看的,让人恨不得看完文章就跑去电影院一睹为快;另一种是观影之后看的,让人读完后感慨万千这厮简直是我的代言人哪,写的都是我肺腑之言。

好电影,各有其优;坏电影,毛病却不尽相同。影评也是如此,每一部好电影的好影评,妙处都是不同的,你没法把它们总结成一二三四条。但除了好影评以外的那种影评,就不一样了——这种影评不一定是坏的文字,正相反,它往往写得头头是道、精彩纷呈,但实际上却毫无帮助,甚至有可能误导观众。说不定既是制片方雇些枪手在豆瓣、Mttime等网站上灌水,或请某某著名影评人撑面子所作。这类应酬之作既无诚意,也无真意,不过受人之托,只好吹捧一二。如果错信了他们跑去电影院,那就真是遇人不淑了。

所以我尝试着把这类影评小小归纳总结,写成教训,以后多个心眼。倘若在一篇影评里发现以下几种现象,那么就要多加留神了。

第一个现象是赞“内涵”。

“内涵”这个词现在已经沦为万金油。就像你实在不知该怎么形容女人有气质一样,但内涵究竟含神马,估计作者都不知道,或是演员的演技颇有内涵;长短镜头、大幅镜的切入运用有内涵。

类似的词还有“层次”:这部电影拍摄得很有层次,叙事结构别具一格;“节奏”:这部电影的节奏非常好,高潮迭起,牵人心脏;“氛围”:这部电影营造了很好的氛围,笑声不绝或感动流泪。总之,它们没带来任何新奇的观点,但很容易就让人肃然起敬。而且有意思的是你还没办法说它有错。

第二个现象是赞CAST。

意思就是导演、演员阵容。如果一篇影评花了大部分篇幅喋喋不休地列举这部电影的卡司,然后钜细靡遗地回顾每一位演员导演昔日的代表作,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部电影实在乏善可陈,作者只能没话找话。

比如这篇在Mtime上被置顶的对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影评:“《西游》是多种电影类型的杂糅,其基础是无厘头喜剧,同时又有恐怖片、武侠片、功夫片和魔幻片的元素,在整体风格上延续了《大话西游》的解构经典、《喜剧之王》的理想奋进、《少林足球》的世俗爱情、《功夫》的动作设计,而华丽的视觉效果和魔幻造型分明是向好莱坞学习。”典型的没话找话,毫无新意。

第三种现象是赞主题

此片歌颂的是永恒经典的爱情题材,男女主角的爱情之路坎坷多舛,最后终成眷属。或说影片反映的是多么深刻得历史战争背景,具有如何现实警示教育意义。

第四个现象,就是堆术语。

在前三种现象里,我们看到的有效信息太少,而在这种现象里,我们得到的有效信息又太多。这一类影评,;“解构”出现不会少于五次,“符号”一般会多于三次;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评论中,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把周星驰都扣上了“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的帽子。且文章中“人性”和“心灵”像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交替出现。至于电影本身到底好不好看?对不起,这个问题太肤浅了,我不想回答。

另外,据本人发现,豆瓣上评分超过8.6的影片都比较靠谱,但也不乏有些文艺类的好片票房过于惨淡而影响评分。

作 者:曾佳琪

供稿单位:院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