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校园评论  >  正文

校园评论

变味的清明节

发布时间:2013-04-08 点击量: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以扫墓祭祖、寄托哀思、传承孝道的节日开始有点变味。

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根脉,是国家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的初衷,可如今清明之乱象,绝对与这一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三天的清明节假期,或许有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首先想到的不是祭祀祖先、追思先人,更多的是享受小长假,“美美的睡个懒觉”、游玩聚会等成为不少人的首选。对于他们来说,清明节是父母回乡祭奠祖先的日子,与自己无关。谈及家族历史、先人往事、家乡风俗,能说得清楚的少之又少,一知半解、甚至浑然不知是常有之事。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都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缺乏了对清明节传统传承、精神生命延续等内在内涵的理解。

这些天,打开电视或网络,可看到无数让我们大跌眼镜的关于“清明节”的报道。从祭祀用品上看,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除了传统的冥币、纸钱,各类纸制的名包名酒名车、豪华别墅、高档家具、衣食住行用样样俱全,“苹果”三件套也高调现身。从祭祀方式上看,放鞭炮、烧祭品是主流,服务费用不低的代理扫墓也悄然兴起,少数“孝子”甚至雇人在亲人墓前痛哭。同时,公车扫墓、天价墓地等消息此起彼伏……

一个本应让人静心思考生命真谛的清明节,缘何变得如此喧嚣?传统优秀的清明文化到哪去了?更有媒体报道80%的90后不知清明节从何而来,着实令人深思。那些“时髦”祭祀用品绝对不是先人的要求和需要,折射的其实是后人的浮躁、欲望和追求,代理扫墓者扫的不是“墓”,扫的是后人的面子和荣誉。红红火火的“清明”经济背后,掩盖不住的是传统文化逐步丢失的苍白和无奈!

莫让传统变味,需要个人、社会共同的努力。从个人的角度讲,在清明节这个慎终追远的节日里,长辈要有意识地带着子孙祭拜,将家里、祖上的大事、家族长辈的名字、生平、故事讲给他们听,教育后人,传递家族历史,让清明节的涵义在后人心中驻存。对社会、国家来说,诸如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旨在唤起人们对传统的重视、传承的做法之余,充分挖掘清明的历史、文化内涵,认识到传承清明的重要性,还要引领大众理性对待这个传统节日。

作 者:韩晗

供稿单位:信息学科部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