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有点甜。”曾几何时,这句广告词家喻户晓.农夫山泉多年以来,在中国的饮用水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然而,今年4月份至今,一桩桩有关“安全用水标准”的报道将农夫山泉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农夫山泉也因此陷入了与部分媒体之间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5月6日,农夫山泉在北京召开“饮用天然水标准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北京地区永久停产农夫山泉桶装水。发布会现场,“硝烟弥漫”,《京华时报》的记者先后四次对农夫山泉的发言进行了反驳,现场工作人员更是爆粗口“滚出去”!使得现场一度处于混乱状态。
从4月10日至5月6日,这27天的时间里《京华时报》先后在67个版面对农夫山泉进行发难,甚至几次将农夫山泉存在水质问题的报道放在头版头条。农夫山泉也相应的对报道的质疑声作出了回应式反击。至今为止,人们高度关注的农夫山泉水质问题依然无法尘埃落定,到底是农夫山泉的水质有问题还是媒体之间存在内幕?或许这一切都要等到双方的战争分出胜负才能获得知晓。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管最后跪下的是哪一方,最后最大的受害者还是消费者!
事实上,无论是企业还是媒体,双方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相应的作出反击,无可厚非;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实行舆论监督也是职责所在。但当事件发生到一定程度,这件事情最原始的问题,那几瓶有漂浮物的水以及这几瓶水的消费者被这场以消费者的名义进行的战争晾在一边,成为旁观者的时候,事情就变了性质。
作为消费者,作为大众,最关心的问题无非就是“农夫山泉到底有没有安全问题?”因为站在大众的角度来想,任何形式的商业战争,最后受害者只能是群众。这个事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确实是我国国家体制的不完善,为什么问题出现那么久,连最基本的“水质有没有问题”都解决不了?从最初的“存在霉菌”到之后的“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再到后来农夫山泉称“产品质量远超自来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结论?是因为国内饮用水标准过多,制定体制、监管主体各不相同,因此至今仍无定论。
长此以往,造成的后果是消费者对谁都不会相信,消费者们不会相信农夫山泉自己送检的报告,也不会相信那些自称是充当耳目喉舌第四权力的媒体。真正应该还原给消费者的不是最后哪个会赢,而是出台严谨的法律法规。检验真理的存在,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真正让消费者受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