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诗会或音乐诗会被认为是“落伍沉闷的学究的活动方式”,影响力远远不及“中国好声音”“星跳水立方”等娱乐节目。你上一次读诗是什么时候?如在同龄人中大声朗读诗歌,会觉得难为情吗?
那是6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音做的《千里共良宵》的引语。我国是诗歌发展最早的国家,有着灿烂的诗歌文化,可是打量现在诗歌,自海子的卧轨殉诗,诗歌似乎是被束之高阁,走向文学的边缘,亦或者是成了很多人附庸风雅的工具。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含蓄表达,很多人在写情书的时候爱写“我爱你。”你喜欢一个人可以借用“同心长结莫轻开,从此愿为罗带。”暗恋一个人可以是“山有木兮山有枝,我悦君兮君不知。”是不是更富有情趣呢?
诗歌,可是一种沉郁的情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不管是怎样的诗,都是文字的吟唱,都是思绪的流淌,都是激情的飞溅。很多人说诗太刻板、太规矩、太教条,可是诗歌起源其实就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表达,表达质朴温厚的情感,所谓的格律、平仄、对仗,其实只是对诗歌内在美感的高层次追求。如《吴越春秋》里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很有情趣。这首诗,不难吧!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取自《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我们有丰富的诗歌遗产,为什么我们不好好去体会那种满口余香的诗?体会平仄中的音乐性?体会对仗中的智慧?
虽说现在中国风也是十分流行的元素,但是如今的年轻人如果仅仅靠流行文化来接触诗,那是远远不够的。罗·勃朗宁有言“歌疯狂,悲哀而又恶劣,但却甜美。”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而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