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校园评论  >  正文

校园评论

我们为何如此狰狞

发布时间:2014-09-23 点击量:

年前的时候回老家过年,恰巧看见隔壁的老太太得了重病。老太太似乎是痛的不行,一直在喊疼,却没一个人去照顾她,只在吃饭的时候有人送饭进去。在小年那天晚上,老太太终于去了,却见他们家终于热闹了起来。大家来来往往,将老太太的丧事办的风光体面,人人都说她家子女有孝心。后来闲聊的时候才听得,老太太原是摘茶子的时候摔了下来,偏瘫在了床上。几个儿女照顾了一段时间就烦了,互相推脱,老太太怕拖累儿女,就自己喝农药自杀了。

那时我暗想,人类有些时候行径真是不如野兽,乌鸦尚知反哺呢。后来却慢慢发现,这却不是一个个别的现象。我所指的,不仅是老太太的儿女不孝的行为,更是社会上仁义礼信破坏的现象:电视上不时播报老人摔跤讹钱现象,幼儿园频传安全隐患,街头砍人事件屡发,公交车上不让座被暴打等等。看见这些,我们只能自嘲的一笑,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去评论这些行为,甚至或许有时,我也在无意中参与进去了:我在看到她儿女的行径时无动于衷,不曾劝说;我看到老人倒地时也在观望,犹豫是否要上去搀扶;我在座公交的时候会尽量往后坐,这样就不用考虑让位置……这些想法,让我发现,有时候我们活的是如此的狰狞,就像文明的外衣被褪下,只是一个能直立行走,不用思考的野兽。

我记得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中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慧。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那么,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呢?我们的文化被我们存放在了何处了呢?

文化是世世代代沉淀的习惯,是渗透在生活的实践。我想起自己的专业,每次别人问我的专业,我绝不会告诉他是汉语言文学,而是说语教方向。不是羞于回答,而是实在厌烦了每次都要解释汉语言文学是什么专业。三年的文学的学习,却总觉得学的太少。在网络文学充斥的环境下太久,再啃起经典的著作总是很艰涩,可却十分受益。文学的学习,不是教我们开口即是滔滔不绝的大道理,而是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多彩的社会中还能看清楚自己的本心。可是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么自轻、自贱、自我嘲讽的?每当我们谈起一点点国学,引一下稍微少见一些的成语或古典句子,就被周围朋友嘲笑为“很有文化”;每当我们讲到听了一点点中国民族音乐,比如民歌和原生态歌曲,周围的朋友均表示,对此类“老掉牙的东西”敬而远之;每当我们说曾练过书法,立即被周围朋友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国学通。在我周围的人群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奚落和冷遇。

在中国,把文化自觉的看成是一种人格的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作品中,鲁迅先生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称做“国民性”。任何一种文化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塑造一种国民性,一种人格。我们对西方文明高山仰止,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却极其轻视,中国文化的地位几乎直接等同于原始文化;更可悲的是,这并不是歧视,而是现实!直面这种惨烈的现实超过了大多数人的心理底线,也是鲁迅最终被“正统国人”抛弃的原因!所以,如何在这个很多价值、方式甚至是理想都被迫同化的时代,如何建立自己的精神王国,找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圣先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其中关于德育的部分主要是遵从儒家思想,并简化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然而主流媒体在近九十年的宣传中,都将这些传统道德抨击为“封建糟粕”。可回头看看我们传统的八德,哪一个不是我们所需要。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姐妹,忠于国家,诚信待人,文明礼貌,知善知恶,廉洁奉公,知错能改。无数人感叹西方人的文明礼貌,却忘了我们才是真正的礼仪之邦。当我们都能做到这八点的时候,我们也就达到了大家所羡慕的文明的“西方社会”。

中国的文化是应该由我们来继承和发展的。不是为了推向世界而推向世界,在我们学习它,现实的意义是为了从中学习人生智慧,更好地完善自己。情感上的意义在于这是精神遗产,我们作为炎黄子孙都不继承难道要拱手相让么?我一直耿耿于怀我们的许多传统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应有的礼遇研究,在中国却尚在摸索。乌飞兔走,沧海桑田,人所能达到的时间和空间的极限是那么的有限,如若我们只在这短短的一两百年就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给丢了,岂不悲哀。如若慢慢的变得简单,屈服于无知愚昧以及麻木,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 者:翁晓慧

供稿单位:人文学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