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作家里,我最喜欢沈从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是淡淡的,甜甜的,就像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一般,意境清远,语言纯净,不造作,色彩清谈,语言朴素,风格淡雅,又多了一份真性情。每每读到他的《边城》,我都有一种温暖的痛心。他给予我纯粹的美好,也给予我明媚的忧伤。
在《边城》中,我读不到林语堂、梁实秋的小资情调,也读不到鲁迅先生的愤世嫉俗。我读到的是一种纯粹的美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达观的人生态度,是沈从文先生对人类本身的爱、热情与对人性无尽的希望、爱和包容的情怀。看《边城》,我触到了汉语的美,湘西的美,人性的美。沈从文先生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清苦的生活。在那物资匮乏,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茶峒的人们享受着边城生活的宁静,没有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只有对安定生活的满足及人与人相处中的谦让与真诚相待。一方水土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一种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淳朴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淳朴的品质。老船夫总是笑呵呵的,古道热肠,重情重义,几十年如一日的守着渡船,“凡事只求一个心安理得”,坚决不收渡河人的钱,大方的买茶叶和草烟,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而翠翠显然继承了老船工的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恬静而温柔,勤劳而善良,对爱情有着少女的朦胧向往,却又害羞矜持;对相依为命的爷爷有着无限深沉的依恋,祖孙之间的感情感人至深。船总顺顺有财却不吝财,慷慨大方,明事明理。他的两个儿子也不骄惰,不浮华,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要渡船不要碾坊,天宝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成全弟弟的幸福。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永远那么浑厚。他们或守信自约,或热情豪爽,或诚信勇敢,或乐善好施,或轻利重义。《边城》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善与美的化身。沈从文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湘西,用纯粹不加修饰的文字把我们带进那样一个至善至纯的世界。湘西那蜿蜒的小溪,静静的水,葱葱郁郁的青山,为夕阳烘成桃红色的薄云还有那溪面上的渡船,一同带给我们一个诗一般画一般的世外桃源。这纯之又纯的人,纯之又纯的情,纯之又纯的景,一同给予我一种相信未来的力量,身心的舒畅,精神上的寄托还有最纯粹的美好。
《边城》中的爱情与人物命运的悲剧则是我心中明媚的忧伤。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他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描写,没有狂烈热情的情感表达,他是淡淡的,他是情真意切的,他是唯美如画的,他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沁人心田,又像一根轻柔地丝线悠悠地牵动着我们心灵的一角,让我们不知不觉中便泪流满面。湘西美得让我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因为美都是脆弱的让人发愁的。每每读完《边城》,他的宁静,他的朴素,他的简单,他的纯美总令我有一种流泪的感觉。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纯的爱恋,爷爷与翠翠之间的祖孙深情莫不令人动容,傩送为翠翠唱了整夜的山歌,爷爷为了翠翠的幸福不知道跑了多少路,操了多少的心。最后天保死了,爷爷也死了,傩送选择了离开,翠翠一个人从此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中那个日日思念的人归来。沈从文先生把天保的死,老船夫的死都写得异常平静,轻如云烟般的一笔带过,但无声胜有声,更让我心酸与惋惜。文末用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凄凉朴素,忧伤的结尾。记得沈从文先生曾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每个人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先生如是,翠翠如是,我们也如是。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与人生。郭敬明曾说过:“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想青春的甜酸凉薄就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都是一道明媚的忧伤。
游走在城市的繁华中,喧嚣不止,心气难免浮躁,但只要想到这部小说中纯净的山水,纯净的灵魂,那个美丽淳朴的世界,总会让我感到人性的美好,相信世界的美好。这个温暖到人心也痛到人心底的故事,远离了都市的喧嚣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飘出的牧歌。喜爱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喜欢故事中美好的健康的人性,虽然沈从文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幸好他给我们留下了这部代表着爱与希望,善良与纯真,美丽与动人的《边城》。感谢这部宛如牧歌的《边城》带给我纯粹的美好与明媚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