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勇气令我佩服!看完《穹顶之下》这个纪录片之后,我也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了随之而来的涨潮式评论,都可谓是来去匆匆吧。抛开抽烟论和美国产子论甚至间谍论不说,光看她自费百万去干大多数人只想不做的事情,公众似乎没有太多的权利去话长说短。
看片子的时候,我便一直在想,拍这种片子应该是男人干的活,但是没有男人干,就让一个小女人干了。可笑的是有的男人很负责任,专门等她干出来之后,自己站出来指责!不过后来我也算是明白,这种活儿也只能柴静来干,她曾经的身份、职业、工作与理念,也决定了她所拥有的人脉、技术、资源与想法,可以充分调动与使用——这些活儿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其实,重中之重的是影响力三个字。这就比如,同样的话,我们普通人说出来,可能只有几个人听到,因为历史毕竟不是小众,但从某位明星口中说出来,就有十万百万千万人听到了,所以可能我们只好选择沉默了。然而,在这个大多数人都偏向中庸的时代里,我们在公共场合讲究文明排队,但在公共问题上面就没什么人讲究有序站队了。比如雾霾。
王小波先生有一本杂文集叫做《沉默的大多数》,我想,这六个字大概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当代中国的实情,自由主义的任重而道远你我心照不宣,打破沉默的格局最重要的便是让公众拥有说话的权利。而传统教义下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教会我们的都是去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似乎只有自己做好了,才有能力或是权利去教导他人。大众的喉舌被教义堵住,而此时,我们并非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更像于被沉默的大多数。书里说道:“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的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打破沉默的格局,就从我辈开始。”
柴静的《穹顶之下》,似乎吹起了打破这种局面的号角。然而,并不仅仅在雾霾天气所引申的环境问题之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被某些压力所扼制。每一个声音的发出,都需要有支撑它的力量,每一个声音的发出也会遇到制止它的力量,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甘心于丧失发出它的权利。或许,我们或多或少都在承担着被沉默的角色,就像雾霾问题,我们似乎都能切身的体会到它的存在或是危害,但又有多少人像柴静那样勇于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其实我们都不傻,都会不甘于成为被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树立起勇气去打破这种格局,你完全可以成为下一个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