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新芽怒绽  >  正文

新芽怒绽

活着——向死而生

发布时间:2018-07-06 点击量:

初次看见《活着》这个名字是在高中。高三时我买来一本语文习题书,翻阅时我读到一段故事,于是我的脑海中印下了一位叫福贵的老人。我暗自记下书的名字——《活着》。

近来闲暇,重又想起这本书来,于是上网购买,读罢,胸有郁气,难以释怀。

书中主人公福贵,少时好赌,家财散尽;中年潦倒,命运悲苦;老年孤独,亲人就木。少时他有着优渥的生活却不知珍惜,吃喝嫖赌,连累家人,最终从砖瓦房住进了茅草屋;中年丧子,妻子染病,命运连番打击;最后亲人相继死去,留他一人独活于世,孤独终老。他的一生是悲惨的,亦是凄凉的,活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活着,活着,活着的意义何在?也许只有福贵自己才知道。

作为一个旁观者和思考者,能揣测,却不能断定。将自己代入故事中,随着福贵的讲述,去看见字里行间透露的画面,去感受他的人生转折和磨难困苦。近乎冷漠的客观叙述仿佛是在讲别人的人生,却让人完全沉浸在故事里。映入眼帘的文字叙述着他的人生经历,也表达着他对那一切的淡然。也许是看穿了世事无常,也许是对命运的投降,福贵的人生成为了一部忍受命运的磨难史。当命运成为一个情感上的贬义词,活着便成为了一种忍受,忍受命运的打击,忍受人生的苦难。

读完整部小说,只能说,福贵的人生何其不幸。也许再没有比他活得更悲惨、更孤独的人了。字里行间弥漫着绝望的气息,从小到大,从少到老,他的无知、脆弱、怯懦使他断送一切有可能实现的美好生活;而到后来,由奢入俭,由富转贫,他又爆发出对生活持续的忍耐和对家人由衷的关怀。但这一切,最终都化为泡影。历经艰辛,历经坎坷,人生大起大落,希望能一家四口过上平凡的日子,却仍难逃亲人接连死去、生活化作孤单的命运。一个人,需要有多强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去面对那家破人亡、孤独终老的命运。

不断的人生转折和大段的人生悲剧让我怀疑过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在阅读时,大量的细节和心理描写让人怀疑是否确有其事、确有其人。最后读完整个故事,回过头来再读自序,我确信了故事中的“福贵”,一个经受了人生极端悲剧的人物,相对于确凿的现实而言并不存在。极端的人生悲苦只是作者用来表达“忍受”主题的载体。“忍受现实给予的苦难和幸福”、“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打破常人所能承受的极限,塑造出一个能忍受如此极端人生的人。也许在福贵看来,老天爷不收走他的性命,就是为了让他独活于世,经历了那么多,也哭过,也笑过,有过大富大贵,也有过穷困潦倒,凡此种种,都是在让他醒悟。活到最后一辈子,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

也许活着就是失去,这句话用来形容福贵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从阔少爷到穷小子,从地主到佃户,失去却的不仅仅是优裕的物质生活。堂上双亲,相继辞世;一双儿女,不幸双亡;家中妻子,病重难愈……与福贵有关的人,似乎都没有一个善终。他的一生,连累了别人,也害苦了自己。在那样一个动乱与纷争的年代,他的家庭破碎,他的朋友受罪。他自己,就像一颗核桃,斑驳的面孔诉说生活的苦难。我想福贵并不是不痛苦,相反,正是因为痛到极处,他才真正明白,真正懂得活着的意义。在亲人的不断离去中,在各种各样的打击里,他学会了看淡一切,学会了放下悲痛。虽然只剩他一个,但他仍然活着。忍受了一切,习惯了现实。

人就像是一根苇草,无论是在自然中还是在社会中都极易被折断。在现实与虚幻的交界处,福贵就是一根身负千钧重压的苇草,虽然弯曲,却未折断。他打破了现实的常规,在人生的大苦大悲后,仍然坚定维持着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乡村田园的自然环境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着生命的自然代谢,过着命运要他过的生活。也许会想起从前,也许会思念亲人,但他始终不能回到从前,逆转生命。生活的沧桑,生命的轨迹,在他的人生中刻下道道疤痕。

从年少的无知到年老的无奈,一个人活着,总要有一个人的活法。在作者的自序里,有着这个故事的核心:人在忍受了磨难后,要和命运交朋友,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去承受苦难,去面对现实。福贵忍受了命运带给他的磨难,到最后能用平静的语气说出自己的人生,我想也可以理解为他已经认识到了曾自己对生活的误解。虽然命运让他失去,但在失去的过程里他从一个游手好闲的阔少爷转变成一个懂得生活艰苦的庄稼汉,他懂得了如何让去爱,去珍惜更美好的情感;他最终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却也打开了自己对命运的新看法。他依然活着,向死而生。

人为什么活着,也许是为自然增添一抹色彩,也许是要去改变世界。但大多数人只能看到眼前,看到自己。大多数人都不会有改变世界的宏伟志向,只想着过好自己的生活。活着总要去维护让自己活得舒适的环境。福贵就是那多数人中的一份子,他认识到了活下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亲人对自己生命的不可或缺。他不断地去付出,维持自己认为还算圆满的生活,让自己和亲人有活下去,幸福美满的基础。但最后命运无情地“戏弄”了他,他失去了原有的一切。虽然痛苦,虽然难受,他依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经受了苦难,也学到了适应苦难的方法。他最终,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态度,接受了命运。

活着的人纪念死去的人,生命却要等到消逝后,才会感到内心的一阵亏空。命运总要在人不断抗争,最后徒劳无功,默默忍受之后,才会看见和珍惜原本的美好。抗议失去,抗争命运,最终历经灵魂的剧痛,才懂得苦中作乐,去继续为自己灌注活下去的力量。

作 者:吴君臣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