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是知识凝聚的宝石,文化是聪明放出的异彩。
——题记
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那么,考古也就是回乡,也就是探家。探视地面上的家乡往往会有岁月的唏嘘、难言的失落,使无数游子欲往而退;探视地底下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整个洋溢着历史的诗情、想像的愉悦。这段话出自余秋雨的《乡关何处》,一篇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经典散文。
文化,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定义,它像古老的神话一样,我们可以赞赏它,却在平时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无法发现它的痕迹。让我第一次感到生动的立体的文化的,是家乡的承德避暑山庄。每次走进园内,我都能感受到一个朝代的气息浩浩汤汤的向我扑来。康熙提过的那四个大字“避暑山庄”经历了几个百年后,依旧雄伟的矗立在那里。透过那气势磅礴的字体,我似乎能看到他那张得意而张扬的面孔。
在山庄里,一草一木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悠久历史。如果某个雨天你静静的坐在观雨亭内细听万物的声音,你会听到一段关于文化的私语。在一个平行的时空内,康熙、雍正、乾隆,清朝的繁华都在;国耻的痕迹都在;文化的气息处处可见。
后来高考结束后,我也去了一些地方。在那条沧桑而宏伟的长城上,每一块青砖,都在诉说着一段关于文明与智慧的故事;在静谧的北海公园里,骄傲昂扬着的各种亭台回忆着有关它们的过去;在景山公园里,处处可以感觉得到历史的厚重感,在那里,上演着关于两个朝代的交替,那颗吊死崇祯皇帝的歪头树,看完了清王朝从繁盛到衰落的种种后,依旧安静的生长在那里。它的每一颗树枝都开满了关于历史的花朵。
因为来南昌读书,所以关于这个红色城市的历史,我也变得熟悉起来。赣文化长廊,在秋水广场和南昌大桥中间飘扬着的这条玉带,伴着海棠的笑容,唐朝的风姿古韵犹存、红色年代的质朴依旧。在这里,江右文化的长带、萦绕着古、老、儒、佛、道、俗的精髓,在轮渡远远的鸣笛声中,飘扬着一段关于文化的传说。在这里,王安石嗅着他的桂枝香,曾巩感叹着他的百花台;在这里,欧阳修陶醉在他的醉翁亭,陶渊明经营着他的田园梦;在这里,王明阳重复着他的“格物致知”,陈九渊强调着他的“尊德性”;在这里,谢灵运描写着他的山水画,文天祥等待着他的零丁洋;在这里,毛主席的《洪都》在倾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飞扬。
文化的气息,透过厚重的土壤,真切的呼吸着。我一直羡慕的考古学,其实也就只是想要剖开泥土,去寻找关于文化的点滴。我们无法抛弃文化,就像我们一直依赖着的空气。文化的气息,萦绕着我们。等到它渗入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文明,它在文化的气息中,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