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算来,学习普通话课程已经有半个学期了,在这段时间里,产生的不仅有对普通话学习的感触,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生出了一种期待。
庆幸的是,在南方,普通话的说话群体相对而言处于弱势,但我讲话时并未带有方言特征。虽然没有较明显的语音错误,但也往往忽视了一些小细节,也许它们不会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但我们即将面对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可能小错误的累加就会“殃及”系统分,甚至影响整个考试。习惯使然,我常常会念错一些口语中的“习惯用语”,部分词是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读音,但也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
我还记得一次现代汉语课上,把眨“zhǎ”念成了“zhá”,虽然在当时看来并未造成大的失误,但也许就会形成“口语习惯”影响考试。从老师的点评来看,自己还总是忽略“大口音”和“小口音”的区分,以及声调的不饱和(特别是第三声)。除此之外,自己对一些词的轻声部分也比较生疏,需要以后的多听多读。
我知道,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如此,练习普通话也不例外。要在普通话上达到一定水平是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日可练成,而需要从日常生活中重视普通话的正确发音,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生活也是如此,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仅能有专业上的提高,对生活本身也有了新的感悟。
我想,要说好普通话就要做到如下几点:一、听说并重。例如,普通话广播和新闻类电视节目是提高口语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既然我们可以通过美剧记单词,那通过中文节目经常接触标准的普通话也未尝不可。二、勤查字典。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字通过查字典在脑海里的印象会更深刻。尤其要注意一些字词的多音与多义,发音才能更加准确。而且,字典不一定是在有不认识的字词时起到作用,平时的偶尔翻阅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日常交际中坚持使用普通话。耳濡目染下,即使你方言特征显著,你也会逐渐受环境影响,纠正一些常见错误。四、安排时间大声诵读普通话教材。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罗列一个学习计划。比如每天清晨1小时,大声朗读普通话教材上的重难点字词和段落。长此以往,一定会有所收获。五、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否则疑难杂症会越积越多。六、整理方言口音和普通话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例如,“三”在方言里读shan,舌后音,而在普通话里却读san,舌前音。类似这样的情况,都一一列出,整理成方言和普通话词汇对照表,这样便于记忆和纠正方言的不规范读音。七、把重难点字词读音汇集成表。方便以后忘记读音的时候及时查看。
最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便是能从事和对外汉语相关的工作——外翻编辑。我想今后要努力的路还很长,但至少从现在开始,普通话是第一个要攻克的堡垒。至少在今后就业时,能有较流利的英汉互译和较好的汉语教学水平。和普通话一起成长,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