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该是烂漫花开的季节,却屡屡传来春枝摧折的悲声。
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终因抢救无效,于当日15:23在中山医院去世,经检验,毒物为N-二甲基亚硝胺,犯罪嫌疑人为同寝室室友林某。
此事一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禁让人联想到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被投毒,因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最终导致全身瘫痪,大脑迟钝,案件至今未破;1997年,北京大学也发生一起铊投毒案件,就在前两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学生,因与同学发生口角而将对方刺死……不由得让人诘问:这是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忽视心灵德育的恶果终现?还是社会的功利和浮躁已淹没了美好的象牙塔?
象牙塔里年轻生命的陨落,让我们难以遏制情绪奔涌。原本光明的前途现在就此中断。甚至有网友调侃:“马加爵案,清华朱令铊中毒,复旦黄洋遭投毒去世,南航学生捅死忘带钥匙室友,南昌航空大学男生成腐尸,张家港高校行凶案....原本前程光明的学子,再也等不到毕业那天....唯有感谢现在天各一方的室友们,感谢当年的不杀之恩,什么时候活着毕业竟成奢侈?”,“得罪谁也别得罪室友.......”。复旦校园内,更有人贴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标语。
听到这些我们不免心酸。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不外乎青春期那些事儿。但我们要学会沉着应对,冲动行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毁掉我们的人生。
这些悲剧让我们心灵震颤,我们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不管是学校教育的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要想办法弥补这个漏洞。学校应该是汲取知识营养的地方,而不是培养“杀手”的温室。教育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复旦大学的这起投毒事件,各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心理疏导,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更多的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和适应能力,提升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帮助渠道,让学生有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疏导,而不至于走错道。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应该与全社会共同携手起来,建立健全一个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早期发现问题并作出果断及时的处置,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恐怕不能因为高校投毒案的极端性,而忽视了对社会对教育应有的反思。
不要再像当年的清华大学女生被投毒案一样悬而未决,不要再让悲剧重复上演,别让“投毒案”继续给象牙塔蒙上阴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