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敦煌》,以其娴熟的蒙太奇技巧,创新的艺术手法,完美地展现了敦煌文化,将人文历史的真实和电影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完美结合。纪录片中漫天的黄沙、昏黄的夕阳、整齐的驼队、孤单影只的僧人、沉睡的佛像等画面,加以古典配乐、解说词,使整体显得相得益彰。片头选用许巍那历经沧桑的声音,正好衬托出敦煌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加上富有韵味的歌词,奠定了纪录片的情感基调。
“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
这一句话开启了纪录片《敦煌》的第一集《探险者来了》,这句话更像是广大国人的一种心声,但是导演有意使用“探险者”这一词语,表现了他们的一种态度,再配以斯坦因扮演者的面部特写,进而转入空镜头——沙漠和之后的驼队,这一动静结合的画面感,让人感觉真实,同时更加使得画面富有神秘感。
在纪录片的第5:32s时,导演开始使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英、法、德、俄、日等国家在中国的历史影料加入到纪录片中。这一叙事蒙太奇的使用,使得影片流畅的加入了真实的影像资料,充实了纪录片的内容,增加了纪录片的历史厚重感,增强了感染力。而紧接着,导演又以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将一座雄武的石狮展现在画面中,表达出古老的中国现在早已觉醒,并可屹立不倒。而下一幕场景,由缓缓流淌的溪水到斯坦福的出现,进而引出王道士,这一对比蒙太奇,为影片下面的解说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导演又运用颠倒蒙太奇,将古代的敦煌和游客、现代的兰州结合在一起,以及后面的北京地铁里的壁画金刚经,大英博物馆等等,然而却毫无违和感,符合叙事逻辑,体现出一种古今的对比,以及人们对文物态度的转变。
从影片开始描述王道士,其整体的解说词让我猛然联想到作家余秋雨所写的《文化苦旅》中对他的描述,导演运用创新的艺术手法,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在尊重纪录片真实的基础上,大胆去借鉴故事片或者说是电影等艺术的表现手法。比如,纪录片中的斯坦因和王道士的均使用了扮演者,使得整个纪录片更加具有故事性,增强了可观看性,符合大众的观看习惯。同时,也显示出中国的纪录片不再是枯燥无味,即使是题材如此之大,历史气息浓厚的纪录片也可以做的有人情味。
因此可以说《探险者来了》的解说词也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将口语化和书面语言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还选用“人物”的“同期声”,当然仅仅是一种后期的配音。在斯坦因的配音中,导演有意使用蹩脚的具有外国式的普通话,使人物具有真实感,增加了一种现场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解说词的信息量又很多,不仅有敦煌的介绍,还有很多的人文气息,使受众很好的接收到传者想要表达意图。比如解说词“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配以石狮躺地的画面,使得整体很和谐,却令人反思,展现出一种默哀,悲凉的情感。
而《探险者来了》中大量使用空镜头,渲染出一种沧桑的氛围,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情感。而且为转场做了很好的铺垫,使转场显得自然流畅。同时,展现出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大氛围,以及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背景,并且留给受众足够的思考时间,但也应控制空镜头的使用数量,否则很容易让受众放空,跟不上节奏。比如《探险者来了》中在使用历史学家画外音时总是先展现出空镜头,进而递进到人物,这样的剪辑也非常耐人寻味。
对于影片的整体,其选题非常具有历史性和人文性,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但是导演没有局限在框架内,给予受众很好的观赏性。虽然在市场经济下,但是还保存着纪录片应该有的文化责任感、使命感,具有纪实性和创新性。而《敦煌》的拍摄长达六年,积极创新,同时对中华文化的梳理和有效的传播,在遵从真实性的基础上,第一集用王道士这一小人物故事化的还原出一段真实的历史,无疑是纪录片的一种伟大的创新。而让文化大家季羡林担任顾问,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重视,影片无论是从选题、构思还是艺术手法上无疑是成功的,值得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