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设置 | 建言献策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执锄向田垄,展翅逐稻香——人文青拓走访石玉莲合作社

发布者:杨天浩  时间:2025-07-06 18:05:12  浏览:

7月5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科部“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访了位于吉安市峡江县的石玉莲合作社,在这里见到了2024年最美巾帼奋斗者——中共二十大党代表石玉莲。她刚从田里回来,浑身衣服被汗浸湿,笑容却像向日葵一样灿烂,谈起自己的故事时,眼里闪烁着动人的光,而她的人生轨迹,早已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1993年职高毕业后,石玉莲怀着改变家乡贫困的初心踏上创业路,尝试养蛇、办厂、种植养殖等,却屡遭失败并负债十多万。但挫折并未磨灭她的斗志,2013年,40岁的她进入江西农业大学,学习科技种田。同年暑假,她在荒田试种“水稻免耕直播栽培”,亩产达1180斤,高于良田产量。2014年,她牵头成立金坪民族乡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带动74户农户,并将技术经验倾囊相授。2015年当选南下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她扎根乡村,从创业失败者成长为乡亲们信赖的“领头雁” 。

担当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40岁重返校园,她要一边啃下晦涩的农业知识,一边照顾家庭;牵头成立合作社时,74户农户的信任压在肩头,作为种粮大户,她承包的多是村民眼中“偏远、难管、条件差”的地块,“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是常态——白天在田里忙碌,夜里还要守着田埂放水,一刻不敢松懈。“一亩田的利润很低,但这不是放弃的理由。”她心里装着两本账:一本是粮食账,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稳;另一本是民生账,雇佣村里的阿姨灵活务工,种甘蔗、搞经济作物,既保障粮食安全,又帮大家增加收入。

聊起粮食,石玉莲总会认真地叮嘱:“一定要珍惜食物啊。”她感慨,20年来粮食价格稳定,物美价廉还管够,这背后是国家和党的功劳,“只有在咱们国家,才能安安稳稳吃得上饭。看看国外战乱,再好的日子也会被打碎,我们能安稳生活,多幸福。””她望着队员们,眼里满是期许,“我们能安心搞农业、做研究,离不开祖国的培养和党的好政策。记住这份感恩,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处,不管将来干哪一行,都要像种子扎根土地一样,扎扎实实干出个样子来。”“你们年轻人脑子活,多想想怎么用新技术代替重劳力,我们这代人干不动了,未来就靠你们了。”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浪潮涌来,赣鄱大地正经历着从传统耕作到生态化、智能化的深刻转型。石玉莲成了这场转型的积极实践者。曾经30岁才学会骑自行车的她,曾经握惯锄头的手,慢慢学会了操控农用无人机,她成了峡江县首位农用无人机女飞手;曾经靠经验育种的田垄,如今引入了科学栽培技术,合作社的优质水稻不仅产量稳增,更兼顾了生态环保。她的合作社里,退役的无人机静静陈列,见证着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跨越,也映照着赣鄱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延续。

离开时,石玉莲为队员们留言:“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只要热爱就能干好!”“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坚持!再坚持!熬下去!总会见到彩虹!”队员们看着她写下的话语,望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触动。他们不仅看到了一位农人对土地的坚守,更读懂了“坚持”二字的分量。正如石玉莲所说,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而跨越敌人的勇气,正是成长最珍贵的礼物。这份韧劲,这份对土地的热爱,这份对国家的感恩,将永远刻在队员们的心里,成为未来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供稿单位:人文学科部

作者:杨天浩

摄影:李家鹏 肖晨欣

审核人:肖轮刚